元宵節(jié)里的非遺傳承:一碗百年元宵,吃出老福州團團圓圓的祈愿
耳聾伯元宵丸制作技藝非遺技藝傳承人林英德正在煮元宵。人民網(wǎng) 錢嘉禾攝 |
正月十五吃元宵,是我國由來已久的習俗。
好吃,有嚼勁,一碗6!诟=ǜV莸姆幌锢箱亙龋赜羞@樣一味元宵,老福州們一吃就是100多年。
它是福建省級非遺——耳聾伯元宵。這一碗元宵,包裹的不僅是一份美味,還有閩都文化的源遠流長。
據(jù)耳聾伯元宵第三代傳承人林英德介紹,這門手藝創(chuàng)始人是他的祖父林炳祥,生于清光緒年間。林炳祥曾挑著擔子在福州臺江蒼霞一帶的碼頭和街巷賣了30余載元宵。但是,直到林炳祥之子林桂芳接手這一行當,“耳聾伯”的名聲才逐漸遠播。
“父親因年紀尚輕時就耳背,所以盡管店名叫‘桂芳元宵店’,但熟客都喊他‘耳聾伯’!绷钟⒌禄貞洠涓噶止鸱紩r常跟隨閩劇戲班子“行走江湖”,在高朋滿座的戲院中,上頭唱著閩劇,下邊賣著元宵,也就是福州話說的“賣戲坪下生意”。久而久之,“耳聾伯元宵店”的生意便紅火起來。
百年來,福州滄桑變幻,但耳聾伯元宵的味道卻早已扎根在老福州的心中。
據(jù)了解,林英德曾一度將店名注冊為“英德元宵店”,但人們還是習慣稱它為“耳聾伯元宵店”;到了2011年,第四代傳承人林威正式接管“耳聾伯”,傳統(tǒng)的磨漿和手工制作技藝經過摸索,采用了機械電磨并輔以物理降溫,保證在口感不變的情況下,制作效率的全面提升。
這碗耳聾伯元宵究竟藏有什么奧秘,讓老福州念念不忘?正月十四,在蒼霞新城的“耳聾伯”老鋪內,林英德邊揉皮“炫技”邊介紹,元宵皮由“濕米薺”制成,它以七分糯米、三分粳米混合后水浸一下,直至變成米漿,儲于米袋中,壓干成為“生薺”;其后,將部分“生薺”在開水中煮熟成“熟薺”。這樣,生熟“薺”混和研揉,才能達到不干不軟,又不粘手的效果。
“不僅皮要好,肉也要好,我們用的是新鮮的豬后腿肉!闭f著,林英德便將“薺”搓成小團,用右手的拇指與食指,旋轉捏出小袋形,再將小筷夾上肉餡填入袋中,最后袋口對壓再一折,這形似小木魚的元宵丸就包成了。
“耳聾伯元宵的醬香味道,給人一種香而不膩、回味無窮的感覺”“我覺得皮很Q彈,口感嫩滑不粘齒,肉餡緊實,湯汁也很晶瑩剔透”……元宵節(jié)前夕,“耳聾伯”老鋪門前早已排起了長龍,來來往往的行人都等著端上一碗熱乎乎的元宵。
每逢元宵佳節(jié),老福州總愛找“耳聾伯”買些元宵丸。這小小的元宵,承載的情誼早已超過了“吃”,里面更藏著福州人對團圓的祈愿。
耳聾伯元宵。林威攝 |
制作完畢的元宵皮“米齊”(二字合一)。林威攝 |
將元宵皮“米齊”捏出小袋形。林威攝 |
用小筷子夾上肉餡填入袋中,袋口對壓在一折,形似小木魚。林威攝 |
元宵成型。林威攝 |
耳聾伯元宵。人民網(wǎng) 林東曉攝 |
林英德在制作肉餡。林威攝 |
林英德在包元宵。林威攝 |
元宵節(jié)前,市民來到耳聾伯元宵店買元宵。人民網(wǎng) 林東曉攝 |
元宵節(jié)前,市民訂購的大量元宵。人民網(wǎng) 錢嘉禾攝 |
林英德在教兒子林威包元宵。受訪者供圖 |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